科雄文学 > 穿越小说 > 崛起大明 > 第572章 崇祯的决断
朱慈烺小心翼翼,但又非常清楚的将自己的一番机心向崇祯帝表明,这些话,他并非没有在奏疏里面说过,只不过远没有当面这么直接和详细。

最后他暗暗吸口气,更加小心翼翼的说道:“固然建虏是蛮夷,黄太吉是僭号,但儿臣以为,时至今日,我大明必须抛弃那种对建虏愤怒、不切实际、不屑交往的态度,脱虚务实,严肃认真的面对这个敌人,而用阿巴泰换回洪承畴和祖大寿就是其中的一步,阿巴泰对我大明没有益处,洪承畴和祖大寿却是建虏的宝,如果能将两人换回,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……”

言罢,朱慈烺深深叩拜:“儿臣这番机心,不能和朝中的言官御史们明言,明言必定失败。同时也不宜拖延,每拖延一分,洪承畴和祖大寿就多一分对建虏归心的可能,说不得就会对我大明造成伤害。因此儿臣就自作主张,将祖泽润放了回去。一切都是儿臣的错,儿臣愿意领罪。”

其实崇祯最生气的并非是换俘,而是太子没有经过他同意就大肆声张,还放了祖泽润回去,这已然是在挑战他的权威,如果不是太子而是一般督抚,早就被他革职下獄了,但对太子,对自己儿子,他还是有容忍的。

而崇祯帝并非没有被欺过,当年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先斩后奏,崇祯帝事后虽然大怒,但想想辽东局势,他还是摸摸鼻子认了,这也种下了袁崇焕日后被凌迟的种子。

对儿子,崇祯帝没有对外臣那么多的猜忌和顾虑,不隐忍,有火就发。

见太子认错,且原本白皙的脸因为风吹日晒,有点干涩褪皮,这一切都是带军出征的辛苦啊,又想到击退建虏的大功,崇祯帝脸色稍缓,但目光依然严厉,深深望着太子:“知罪就行了吗?朕问你,私放祖大寿之子,是你自己,还是他人建议的?”

朱慈烺心中一惊,知道父皇在怀疑吴牲,急忙道:“是儿臣自己!”

“嗯?”崇祯帝似有怀疑。

“儿臣绝不敢欺瞒君父。”朱慈烺深深一拜。

崇祯帝的脸色这才和缓下来。

对自己的儿子,他还是相信的,另外他也知道儿子绝不是一个轻易能被摆弄的人,从开封之战、潮白河之战、到出居庸关,都可以看出儿子独断果决的性格--如果是儿子自己决定,那就没有佞臣,剩下需要“改正”的就是儿子冒进的脾气。

这些天,反复来回思索其间的利弊,崇祯帝对换俘之策渐渐偏向赞同,不过却始终难以下定最后的决心,原因就是两个字:舆论,或者说是面子。就像太子所说的那样,这些阳谋机心不能在朝堂上明说,可如果不能明说,又如何能说服天下人的悠悠众口呢?

无汉之和亲,无唐之结盟,无宋之纳岁薄币,亦无兄弟敌国之礼。

这是成祖文皇帝当年的原话。

没有和亲,没有结盟,自然也就不能有议和,这也是历史上,崇祯帝想要和建虏议和,但却始终不能成功,最后还搭上了一个兵部尚书的原因。

换俘虽然不是议和,但在清流士子们看来,放回虏酋的哥哥,有明显的向建虏示好,继而议和的意思,因此都是强烈反对---只有剐了阿巴泰,为辽东百姓报仇,才能表明我大明和建虏势不两立的决心。

“父皇……”看出了崇祯帝眼中的犹豫,朱慈烺抬起头,小声说道:“我松山将士的尸骨,还在松山的山野间,没有被收敛呢,或许可用收敛松山战死将士尸骨的名义……向辽东派使。人死为大,入土为安,那些言官御史应该也没有什么好反对的。”

崇祯帝眼睛一亮。

换俘之事,最大的关键是大明要派出正式的使者,出使辽东,和建虏谈判换俘之事。而崇祯帝怕的也就是这个,他担心一旦派出使者,会激怒那些不理解朝廷苦心的士子文人,说不得会在各地煽风点火,聚众议事,扰乱朝廷,甚至是给他冠上一个昏君懦弱的名号。

朱慈烺继续道:“不过人选要慎重,一定找一个外圆内方,曲张有度,熟稔建虏事务的人。”

“你以为谁合适?”崇祯听出了儿子话中的意思。

朱慈烺低头想了一下,拱手道:“儿臣听闻,现户部郎中,苏州浒墅关税官、前兵部尚书袁可立之子袁枢有其父之才,通骑射,有边才,善雄辩,又曾以户部郎中的身份督饷于辽左军前,解朝廷庚癸之忧,对辽东边务十分熟悉。其父袁可立当年对洪承畴有提携之恩,对祖大寿也曾有庇佑,儿臣以为,他或可为此次的副使……”

袁枢,字伯应,号环中,别号石。工书画,精鉴赏,家富收藏。据记载袁枢貌俊伟,多大略。善骑射,有边才。弘光元年,清兵渡江陷金陵,袁枢绝食数日,忧愤而死。

崇祯帝点头:“正使呢?”

“辽东正使,地位不宜太高,免得中外瞩目,但也不能太低,儿臣以为,侍郎一类的最为合适。至于具体人选,儿臣就想不出了。”朱慈烺道。

“侍郎……会不会有点高了?言官们怕是不会同意……”崇祯却犹豫。

朱慈烺忍了一下,终于没忍住:“父皇,儿臣以为,个别言官的风言风语,不必太在意,想说就让他们说去吧,反正也没什么要紧。”

“胡说。”崇祯帝轻叱:“我朝言官乃是太祖所立,掌规谏、补阙、稽察之责,到你嘴里,怎么变成了无关紧要?”

朱慈烺赶紧叩拜。

崇祯脸上虽怒,但心里对太子的话,却是赞同的,思谋了一下,绝得这样处置还是可以的,既能向辽东派使,又不至于掀起轩然大波。嗯,我儿睿智,扫了一眼太子,脸色忽然又一沉:“派使之事先不说了,现在说说你的罪责。弹劾你的奏疏你也看了。越权逾矩,染指大政!虽然那几个监生都是不学无术、昏昧狂悖之辈,已经被朕重罚,但你做的事也实在是有点出格了。以后再不能有此等事,不然朕也不能容你。”

“是,儿臣知罪,儿臣会自省。”朱慈烺急忙再叩首,知道自己过关了,心中暗暗松口气,崇祯帝虽然急躁易怒,但骨子里却是一个爱犊的诚诚之人,连当年和他父皇争夺帝位的福王一系,都十分关爱,福王被李自成烹杀之后,崇祯帝坐在御座前的台阶上哭:朕居然连一个叔父都保不住。

对福王如此,对自己的骨肉,就更是爱护。也正是这份爱护,才让朱慈烺笃定相信,就算自己放了祖泽润,也不会受到太大的责罚。

如果他不是太子,他是断不敢这样做的。

“罚你抄三遍皇明祖训,三天后交给朕。”崇祯帝威严的道。

“是。”朱慈烺心中叫苦,抄三遍《皇明祖训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“起来吧。”

崇祯帝的脸上终于是露出一丝父亲的微笑,等朱慈烺起身,他脸色又严肃,望着朱慈烺,目光严厉:“虽然你打退了建虏,血我大明十几年的耻辱,立下了大功,但切不可自满任性,肆意妄为,朕再说一便,你是国本,事事都需要自制自重,三思而后行。”

“是。儿臣谨遵父皇教诲。”

朱慈烺拱手谢恩。

崇祯帝笑一下:“好了,你母后估计等久了,去坤宁宫吧。”

朱慈烺起身谢恩。

崇祯帝深深望着儿子,直到儿子的身影在暖阁门口消息,脚步远去,他才收回了目光,头向椅后仰过去,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,不过很快的他就重新直起腰,脸色也变的凝重,对王承恩道:“叫周延儒和冯元飙来!”

“是。”王承恩躬身。

……

黄昏,两道圣旨从内阁发了出来。

第一道,遣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出使辽东,和建虏商讨收敛辽东阵亡将士尸骨之事。副使为原兵部尚书袁可立之子,现户部郎中袁枢,调回京师,随马绍愉一起前往辽东。

消息一出。群臣哗然。怎么的,是要假借收敛辽东阵亡将士尸骨,和建虏换俘,继而议和吗?

第二道,是崇祯帝奖励抵御建虏入塞有功诸将,并在圣旨的最后写上了绝不和建虏议和的豪言。

如果没有第二道,只有第一道,在御史言官都已经回京,特别是六科给事中有五科回京,清流们对“换俘”之事正议论纷纷之时,即便是有内阁票拟,内廷朱批,在群情激愤之下,给事中们也有可能会脑子一热,将圣旨给封驳回去。

不过因为有第二道,给事中们一看,陛下并没有和建虏议和的意思,收敛辽东阵亡将士的遗骸,也是朝廷应做的事情。于是两道圣旨很顺利的就发了出去,只有一些明眼人知道,这两道圣旨一左一右,分明是两手策略,虽然圣旨说不议和,但并没有说不换俘,怕是用不了多久,洪承畴和祖大寿这两个狗贼就会归来了。

……

坤宁宫。

周后,张皇太后坐在上位,太子坐右边,定王坐左边,坤兴公主虽然有座位,但却不甘于被束缚,一直跑来跑去,每个人都是笑,尤其是张皇太后,几乎是笑个不停,张皇太后是天启的遗孀,虽然是皇太后,但岁数比周后大不了多少,为人和善,没有为天启诞下一个子嗣,一直都把周后的几个孩子当成是自己的,太子出征,他对周后更关心前线的动态,若非大明祖制后宫不得干政,她说不得会派太监到兵部到蹲守,她好时时刻刻都能了解到太子的消息。

现在太子归来,而且是携着击退建虏入塞的辉煌大胜,立下了那些三榜进士出身的督抚们都无法完成的功绩,张皇太后如何能不喜?

张皇太后问起战事的经过,朱慈烺轻描淡写,尽量说的轻松,即便如此,也把张皇太后和周后吓的出了一身冷汗,坤兴兴奋,好奇的不停的询问,定王朱慈炯却兴致不高,一直都沉默,好像有什么心事。

“太子哥哥,你答应我的那件事情,可不要忘记啊……”抽着空隙,坤兴小声冲朱慈烺说。

朱慈烺知道她说的什么,看一眼满腹心事的弟弟朱慈炯,笑道:“放心,不会忘。”

黄昏。当张皇后离开后,朱慈烺跪下来,很郑重其事的向周后提出,前线将士困难,父皇和母后也都在节俭,东宫也当为表率,勤俭节约,因此他打算遣散一些宫女,周后听罢大惊,这怎么可以?虽然每年宫中都会遣散一些宫女,但都是一些年老力衰,难以继续在宫中生存之人,东宫的宫女都是年轻,怎么可以遣散?

朱慈烺眼含热泪,表情沉痛,连连说起前线将士的辛苦,甲胄不全,棉服没有的惨况,说的周后落了泪,终于同意他遣散一些宫女,不过数量控制在二十人之内,多了一个也不行。东宫女官和宫女将近二百人,二十人等于是十分之一,这已经是周后最大的容忍了。

朱慈烺欣然同意。

不要说二十人,就是十人也足够。

遣散那一名叫“绿萝”的宫女,找地方安置,然后再找机会送入宫中,就算是圆了定王朱慈炯的心事,也实现了对坤兴的承诺。

在朱慈烺跪求的同时,坤兴在一边偷笑,聪明如斯的她已经明白太子哥哥的用意了。

……

酉时末(晚上七点)。紫禁城的宫门缓缓合上,朱慈烺在这之前离开皇宫,返回东宫。崇祯帝连发两道圣旨的消息,他已经知道了,欣慰之余却也有点担心,不是担心言官们死不甘休,而是担心马绍愉能不能胜任使者这个角色?马绍愉只是一个郎中,和朱慈烺理想中的侍郎差很大一截,一个郎中和一个侍郎到建虏沈阳的影响,自然不可同日而语。

但没办法了,圣旨以下,他只能遵从。

幸运的是,父皇听从了他的建议,起用了袁可立之子袁枢。就历史记载来说,袁枢不但对大明忠心耿耿,而且有一定能力,是一个可用之人,且当年其父袁可立在登莱巡抚的任上,就曾经有过精彩的离间之策,策反了努尔哈赤的姻婿刘爱塔,是辽东战争史上明朝诱降满清级别最高的将领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