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雄文学 > 穿越小说 > 崛起大明 > 第1105章 惩治
……

南京。

天亮后,应天府和刑部的人全体出动,在精武营的配合下,对供出的漏网之鱼进行大抓捕。

到晚间,虽然有勋臣们的通风报信,但仍然有很多来不及逃走的参与者被逮了一个正着。

各个勋臣和一些参与其中的士绅都是恐惧----这一次应天府和南京刑部的人一改过去的散慢,动作竟然是如此的生猛,虽然他们悄悄派人打招呼,求着“慢一点”,但一点效果都没有。

另外,事情好像是出了差子,一些原本应该躲的很好的人,最后都被精武营抓到了。
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
夜幕降临,审讯有了一个大概结果、案件也有了追查的方向之后,史可法姜曰广方岳贡连同南京所有四品以上官员联名向朝廷奏疏,通报此次动乱的经过,汇报审讯所得,最后则是自请处分。

这么多的人联名,其间的内容肯定是瞒不住,很快的,勋臣们就知晓了奏疏的内容,在忐忑恐惧的同时,对史可法也就有了更多的憎恨。

----因为史可法在奏疏里写到,虽然还没有查到幕后凶手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那就是在五军都督府门前聚集抗议的军官,并非全部是自发,有相当的一部分都是有人授意和被人蛊惑的。

谁能授意和蛊惑这些军官呢?

史可法没有明说,但所有人却都能明白他的意思。

据说,就奏疏的内容,史可法和姜曰广曾经有激烈的争吵。

作为前辈,姜曰广认为在事情还没有完全清楚之前,不宜将矛头直接指向勋贵,以免变生枝节,因而他建议奏疏应该写的更含糊一些,不要轻易得罪南京的勋贵,但史可法坚不同意修改,认为查到哪就说到哪,不能欺君,姜曰广劝不了,最后只能同意。

……

南京乃是大明的留都,南京动乱,非同小可,所以这一道奏疏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,火速送往京师----隆武帝继位以后,不但恢复、而且是加强了驿站系统,南北消息和奏疏的传递速度,比以往快了很多,六百里加急,真正做到了迅如水火。

隆武帝得到奏疏之后,再次召集内阁军机处的众臣进行商议,随后他做出了两个决定,第一,命令史可法“戴罪立功”,彻查动乱之因,不论牵扯到谁,都绝不姑息,第二,召赵之龙、刘孔昭回京,南京兵权暂由史可法全权统领。

赵之龙、刘孔昭现在是南京掌兵的勋贵,召他们两人回京,但朝廷却没有依照过往的惯例,将兵权交给南京其他勋贵暂代,而是由文官史可法全权统领,其间的意思已经是相当明显了。

最起码可以证明,隆武陛下对赵之龙刘孔昭连同所有南京勋贵的表现十分不满。

……

南京。

故皇宫门外,匆匆赶到南京,风尘仆仆地司礼监秉笔太监秦方高声宣读圣旨,南京六部都察院以及在南京的所有勋臣都跪拜听旨。

听完圣旨,赵之龙和刘孔昭面色苍白,魏国公徐文爵定远侯邓囿等人也都是如丧考妣。

赵之龙和刘孔昭是掌兵的勋臣,也是现在南京的实权人物,有他们两人在,有京营在,南京勋臣或多或少都能有所心安,但现在,陛下居然令他们两人回京述职-----就勋臣的传统,是没有回京述职这一说的,所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,陛下怕是要动他们这些勋臣了,为了避免动乱,因此要先行调走赵之龙和刘孔昭。

可明白归明白,他们却没有人敢抗拒。

不说现在南京有精武营,即便是没有精武营,他们这些勋臣也是没有胆子对抗朝廷的。

……

夜晚,赵之龙在厅中来回踱步,唉声叹气,他自感此去不妙,怕是回不来了,只后悔不该参与军田,又恼怒魏国公等人贪得无厌,成事不足败事有余。

……

刘孔昭则是召集心腹将领,在船中密议,但一直议到天亮,也没有议出一个结果,无论刘孔昭明示还是暗示,舱中将领没有一人愿意为他出头。

刘孔昭恨啊,恨这些心腹忘恩负义,又恨流贼消灭的太快了,如果现在南京周边有流贼,陛下说什么也不敢调他回北京的。

狡兔死走狗烹,飞鸟尽良弓藏。

陛下,你不能这么对我啊。

消灭张献忠,我是有大功的啊。

……

第二天,在秦方的见证下,赵之龙和刘孔昭先后将兵权交给史可法,第三日,两人心不甘、情不愿的离开南京,往北京而去,因为预感到此去不妙,所以两人都携带了大量金银,人还没有出发,行贿的银两,却已经是先行送往了北京,从内阁、军机、司礼监、一直到兵部刑部,凡是有可能涉及到的单位,甚至连下面的小太监和查缉的锦衣卫,都一一打点。

如果是过去,赵之龙刘孔昭这一套的方法肯定有效,拿了银子,上上下下一起为他们两人说好话,最后肯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,即便不能继续掌兵,保住爵位肯定是不成问题的。

但这一次,他们却是走眼了,行贿的银子不但没有为他们两人冲出一条生路,反而成了他们两人入狱的证据。

或者说,他们两人对京师官场的了解还停留在过去,远不知道,现在的京师官场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。

赵之龙和刘孔昭一到北京,立刻就被拿下,押入诏狱,罪名就是行贿大臣。

--有明一代,行贿之罪其实并不重,像赵之龙刘孔昭他们这种有身份的勋臣,即便是行贿被朝廷发现了,最多也不过是斥责、罚禄,无论如何也不至于下狱的。

但隆武帝就是要办这两个人。

----历史上,作为南京兵马的实际控制者和最高统帅,赵之龙率二十万兵马投降建虏,使建虏不费一箭一矢,就拿下了坚城南京,也使的建虏能够迅速南下,扫清江南,如果南京能够坚守,以南京城的坚固程度,绝非建虏可以轻易拿下的,一旦建虏大军拿不下南京,或者是在南京城下久顿,那么南方各地就能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和勤王兵马,南明覆亡的时间,说不得会拖延,甚至是逆转。

但没有。

赵之龙轻易投降。

事后,多铎在给清廷的奏报中写道,“忻城伯赵之龙率马步兵共二十三万八千三百人”投降。

二十三万人齐解甲,没有一个是男儿。

赵之龙还令南京百姓,欢迎清军进城,“令百姓家设香案,黄纸书大清皇帝万万岁”。赵之龙自己则是主动剃发,协助清军驱赶城中百姓。清廷对赵之龙很满意,“赐金镫银鞍马、貂裘八宝帽”,并将赵之龙编入汉军镶黄旗,封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,也就是三等男爵,子孙世代承袭。

赵之龙是唯一一个继续在清廷保有世爵的南明勋贵,其他勋贵都被清廷贬为平民了。

作为崇祯帝给予厚望、亲自任命的南京留守,更为弘光帝所宠信,赵之龙世受国恩,享尽大明荣华,却贪生怕死,辜负天下,携二十万大兵投降,将南京拱手献于清廷,其罪不可赦,千秋之下,亦为人所唾弃。

刘孔昭则是另一种的代表。

--作为一个好不容易才继承爵位的勋臣后代,刘孔昭野心极大,在北京时,就会察言观色,巴结权臣,揣摩崇祯帝的心思,到了南京之后就更是变本加厉,弘光帝登基之后,他依附马士英,为马士英的爪牙,攻击史可法,上蹿下跳,当庭殴打吏部尚书张慎言,逼的对方愤然辞职,创下了大明朝有史以来的第一次。

而后,身为勋贵,刘孔昭竟然想要入阁,当一当阁老。

入阁乃是文官的极致,你一个勋臣也想要入阁,这是哪门子的道理?

但令人瞠目结舌的是,在马士英的运作下,他竟然真的入阁了,成为了大明两百七十年来,第一个身为勋臣,本是武将,但却能文官入阁的奇迹。

从一个庶出的、不能承袭爵位的混混,到成为大明朝的内阁阁员,刘孔昭一路奋斗,可谓是风光。

其先祖刘伯温的智谋,也不过如此。

但最大的讽刺是,刘孔昭有野心,敢折腾,不惧法纪,什么事情都敢做,但偏偏没有能力,只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酒囊饭袋,他主持的江防,面对清兵,不战自溃,他本人也下落不明。

就其秉性来说,惭愧羞耻,为大明尽忠的可能性极小,最大可能就是在撤退的混乱过程,落水而亡,或者是为他人所杀,但因为各种原因,事情被掩盖,没有为天下人所知。

……

赵之龙刘孔昭,南京勋臣的典型代表,南明朝的快速覆灭,他们两人作为主要的帮凶,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原本,他们如果老实,隆武帝或可忍住心中的厌恶,饶他们一命,但既然他们不甘寂寞,在南京之乱中有所参与,被召回北京之后又不甘认罪,用重金贿赂大臣,既如此,隆武帝就饶不了他们了,只能前世今世,和他们一起把账算了。

很快,南京之乱的更多细节和内幕,都被调查了出来,史可法具体成册,送到京师。

---于五于六不是被打死的,而是吃了毒药,稍受仗责,就会毒发,事发之前,于五于六曾经和十几个京营军官密议,其间少喝了一点酒,而毒就在酒中,那一名带酒的军官,也参加了五军都督府的抗议,最后死在了混乱之中,而经过调查,他和魏国公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事发之前,曾经密见过魏国公……

京营军官以及他们的家眷在五军都督府门前聚集抗议,各个南京勋贵以及南京京营的重要将领不但知晓,而且是暗中支持,赵之龙和刘孔昭放任默许,平远侯柳祚昌更是亲自鼓动召集,军官们都有清楚供述,并且签字画押。

而乱事之起,于家老母的出现还有府门前的攻击行为,最后也都指向了不满了清田的军官和勋贵……

当然了,无论魏国公徐文爵还是平远侯柳祚昌,以至狱中的赵之龙刘孔昭都是拼命喊冤,他们对于史可法的调查,坚不承认。

不过他们承认不承认,其实已经不重要了,因为答案已经在众人心中。

对于南京勋贵的胆大,最初,内阁军机处都是不相信的,但随着证据的渐渐充足,众人不再怀疑。

“利令智昏,鼠目寸光!”

“欲令其亡,必先自狂!”

……

如何处置南京勋臣,还有狱中的赵之龙和刘孔昭,是摆在朝廷面前的一个难题。

----大明朝善待勋臣,太祖朱元璋有遗训,《皇明祖训》也明确记载,非是谋逆,勋贵触法,一律从轻发落。

即便勋贵鼓动攻击官署是真的,但只要不是谋逆,他们就可以被从轻。

那攻击官署算不算谋逆呢?

刑部和内阁内部都有不同的意见。

……

乾清殿。

隆武帝朱慈烺放下手中的卷宗,脸色沉思。

“陛下,有问题吗?”

军机大臣堵胤锡问。

今日他是单独觐见,殿中就他和皇帝两个人。

朱慈烺皱着眉头:“仲缄难道没有看出奇怪之处吗?”

堵胤锡字仲缄。

堵胤锡拱手:“陛下是说那些证据吗?”

朱慈烺点头:“是啊,从卷宗看,史可法大规模的搜捕,成效极佳,不但抓获了人证,而且缴获了很多的物证,只是这些人证物证感觉来的有点太顺利了,就好像是摆在那里,等着朝廷去搜的……又比如那几个关键人证,他们藏的都是隐蔽,但却有人密报于南京刑部,然后被史可法轻松捉到。常理来说,举报犯人,图的肯定是赏金,但事后却没有人领赏,这不禁让人奇怪……”

“是啊,臣也觉得奇怪,五军都督府门前的冲突,也有些蹊跷……”堵胤锡道。

“还有更蹊跷的……”朱慈烺取出一份密报:“南镇抚司密报,他们近期在南京发现了闻香教活动的踪迹……你看看吧。”

听到闻香教三字,堵胤锡脸色微微一变,急忙上前一步,躬身双手接过,展开细读……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